首页

华北地区女王专区

时间:2024-04-30 02:58:15 作者:40余所高校代表聚首北京 共话青年理论宣讲创新之道 浏览量:87181

  中新网北京4月29日电(付子豪)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理论宣讲论坛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论坛主题为“与思想守望 为时代发声”,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起,包括30余所全国重点马院在内的40余所高校百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齐鹏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朱岩,院长、党委副书记郗戈和兄弟院校马院领导出席。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理论宣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齐鹏飞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青年师生要牢记嘱托,踔厉奋发,立足专业所长,在宣讲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以更高站位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理论宣传宣讲工作走深走实,提升青年理论宣讲的引领力、感染力、影响力,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作题为“谈谈理论宣讲的基本要求”的主旨报告。他从“讲准、讲全、讲清、讲深、讲透、讲实、讲活”七个方面全面总结了理论宣讲的目标和原则;希望青年理论宣讲者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理论水平和宣讲能力。

  朱岩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本次论坛是面向全国马院青年师生打造理论宣讲交流平台的有益尝试。马院青年特别是宣讲者要自觉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六要”要求,进一步深化交流,增进情谊,相互学习借鉴,在青春奋斗的赛道上携手奔跑,踔厉前行。

全国重点马院师生代表在青年理论宣讲论坛上交流学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在主论坛环节,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婧等进行示范宣讲。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浩,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马慎萧先后点评,结合丰富宣讲教学经验提出了建议。

  就理论宣讲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关系,郗戈在主论坛总结中强调,一是把理论讲准,确保宣讲的精准度和规范性;二是把道理讲深,做到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并深入浅出地进行表达;三是把问题讲透,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以透彻阐释,提升理论宣讲的说服力;四是把故事讲活,创新叙事方式方法,发掘精彩案例故事,激发思想理论的生命力。

  下午,四场平行分论坛聚焦“青年理论宣讲工作的守正与创新”“经典理论涵养青年宣讲走深走实”“青年理论宣讲与思政引领相衔接”“基层宣讲调研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等主题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苗苗、兰洋、任劭婷、陈明琨担任与谈人。与会师生进行宣讲展示和交流研讨,气氛热烈。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理论宣讲论坛的四场平行分论坛分别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供图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首次面向全国马院的青年理论宣讲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宣讲团等承办,旨在立足青年视角,聚集理论阐释,坚持“一马当先、独树一帜”,彰显马克思主义学科青年的理论坚守与实践担当。(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拓展 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北京3月29日电 来自凡尔赛宫与其他法国机构的105件展品日前在北京海关所属北京会展中心海关的监管下顺利通关。该批展品将于4月2日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凡尔赛宫与紫禁城: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上与观众见面。

今天,向这场伟大胜利致敬!

此外,彭博新闻社网站9月13日发表题为《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的猛烈抨击是在玩火》的文章。文章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令人震惊地宣布对中国国内补贴电动汽车行业一事启动调查。如果说能从这个消息中听出什么,那就是欧洲汽车行业现在害怕在电动汽车领域被中国超越。

张海波任山东省副省长

此外,疫苗也是预防感染新冠病毒和“长新冠”的重要武器。“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降低个体感染风险。多项研究提示,感染前的疫苗接种可以降低‘长新冠’的发生风险。”张慧说,“由于目前使用的疫苗多是针对原始株开发的,所以针对更迭的变异株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能力的下降,所以个体还是需要戴口罩,注意防护。”

天津动物园“迁居” 川金丝猴首次“相亲”成功

纵观该方案,李培鑫印象最深的是,针对性的举措中体现出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决心,“开放就是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融合的过程,是一种双赢的举措。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而言,开放和包容是特性。中国也是在不断开放中促发展的。”

湖南建设中医药强省 优化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布局

休斯敦贝勒医学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急诊医学副教授塞德里克·达克(Cedric Dark)博士表示,目睹致命的枪击事件或因枪支暴力而失去亲人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焦虑问题。枪击事件幸存者也是如此。而且,没有强大(心理)应对机制的人会觉得有必要报复。他说:“现在我们只是使暴力的循环永久化,因为我们处理情感创伤的程度不如处理身体创伤的程度。”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